2009年02月07日
来源:联合早报
金融危机不断蔓延扩散,对世界发展、稳定与和平都带来巨大冲击,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但危机对国际社会既是破坏性因素,也是建设性因素,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关键看如何应对。如果各国处理得当,挑战可能转化为机遇。
改变不合理消费模式
危机虽然使美国和西方失业率大幅攀升,民众收入水平下降,生活方式受到冲击,但正是在危机冲击下,美国人开始意识到借贷消费模式的弊端,逐步意识到储蓄的重要和东方人节俭的优点。从这点看,金融危机对美国民众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未必不是一次机遇。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扩散,其政治社会效应在不断显现。法国发生了首次大规模罢工示威活动,俄罗斯也出现了反政府的示威游行。冰岛联合政府则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被迫辞职。随着世界经济形势恶化,各国出现裁员浪潮,社会不满情绪在蔓延,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大打折扣,这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威胁世界稳定甚至各国执政党执政地位的最大潜在隐患。
但换种角度看,如果各国政府能勇于面对危机反而可能提高民族凝聚力。这也正是奥巴马就职演说的主题所在。奥巴马正是通过承认美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以此来增强民众的忧患意识,增强民众应对危机的信心。这点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1933年已经做出了榜样。而韩国在1997年应对金融危机时唤醒了韩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至今仍受用无穷。
因此可以说,民众对政府信任不信任、满意不满意,社会能不能实现稳定,政权能否巩固,不完全取决于金融危机怎么发展,主要还是取决于各国政府如何应对,能否把挑战转化为机遇。
改革不合理的经济政策
危机虽然影响了各国经济增速,导致各国经济普遍面临困难。但从另个方面看,危机暴露了各国经济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成为各国调整经济政策、改变不合理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契机。
美国的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领域严重缺乏监管,捅破了美国金融创新和次贷的巨大泡沫。现在爆发总比永远隐藏强,至少现在美国还有资本和实力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
金融危机也暴露了中国长期以来过分依赖出口、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的严重不足。此次金融危机未尝不是中国下决心实现扩内需、调结构目标的一次重要机遇。
改革需要的不仅是信心,还要有动力。此次金融危机可以说为许多国家彻底改革不合理的经济政策、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强大的刺激因素。
随着危机的蔓延,一些国家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被迫采取各种手段维持和扩大对外出口,但同时受国内经济萎缩影响,进口需求大大降低,这就导致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剧各国摩擦和冲突。这在近期美国和欧盟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有体现。
但各国也普遍意识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严重性。去年底在华盛顿召开的20国集团金融峰会就发出呼吁要防止贸易保护主义,并决定重启多哈回合谈判。危机的蔓延扩散一方面可能加剧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但另一方面只要各国齐心协力,也有可能消除贸易保护主义,甚至可能推动久拖未决的多哈回合谈判取得突破。
推动国际关系良性互动
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强化了各国加强协调与合作的愿望。正因如此,美国因为深陷危机而可能被迫收敛单边主义做法,采取多边主义,加强与其他大国的合作,有利于推动大国关系良性互动。
金融危机虽然导致美国和西方国家经济衰退,但一些新兴国家受到影响却相对有限,多数发展中国家仍能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因此,美国单极霸权战略受到冲击,西方国家被迫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大国的借重和依赖。从某种角度上讲,危机将推动大国实力对比更加均衡,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缩小南北差距。
危机日益向全球蔓延也迫使西方国家意识到目前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种种弊端,需要进行改革。从这个角度看,金融危机会促使现有国际体系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