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9日星期一

未来小学教育重质不重量

(2008-11-24)
源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无论家长、学生或学校都希望,未来的小学教育能更加重质不重量。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素质,尤其是学历以外的素质对小学基础教育最为关键。

正在筹划的小学改革既然重在贯彻“硬知识”和“软技能”兼备的全面教育,确保教师队伍的素质、确保未来单班制全面实施时能加强软技能的学习,都应是小学改革重要的一环。

除了教师学历
其他素质也须重视

教育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日前在小学改革专题小组讨论会结束后,接受记者的访问时综合了多场讨论会的主要意见和期望。

她说,“大家都非常注重教师的素质,除了学历之外,他们提出的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师的其他素质,有爱心和能启发学生的素质。家长也普遍欢迎实行单班制来强化学生在学术以外的知识,但他们希望这样的课程是重质不重量的。让学生在学校多留一两个小时,必须是值得的。”

傅海燕也是小学教育检讨及执行委员会主席(Primary Education Review and Implementation Committee)。

这个委员会自今年9月成立以来,已针对小学改革先后召开七次专题小组讨论会,向家长、教育工作者、学生及一般民众征询意见。媒体受邀出席的三次讨论会,主要参与者是家长和各小学的主管。

会上探讨的主要议题包括实行单班制对学生的作用;平衡的全面教育应该包含什么元素;小学教师是否必须拥有大学资格;以及如何评估小学生的软技能等。

在讨论小学教师的学历资格上,家长和学校的反应出现两极化。在两场以家长居多的讨论会上,大部分发言的家长表示,他们并不觉得大学学历能和教师的教学素质画上等号。

对他们和学生而言,教师对工作的热忱和爱心更为重要。不过,在另一场只有学校主管出席的讨论会上,近90%的与会者赞成让小学教师队伍提升到大学学历的政策。

育有四名孩子的建筑设计师汪千祥(51岁)说:“大学毕业生可能有较强的知识基础,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善于和年幼的孩子沟通。小学阶段的孩子需要引导多过学术挑战。”

圣安德烈小学校长伍慧贤则有不同看法。她受访时说:“小学提供孩子基础教育,如果学生在这个时候学习错误的知识或理念,他们日后碰到的老师可能得费很多时间来纠正他们。把更多掌握高技能的大学资格教师引进小学教育是必要的,因为这将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小六会考应该
加入非学术元素?

小六会考作为全国的测试架构,虽然不在这次小学改革的检讨范围,但傅海燕在一次讨论会上针对家长对考试的疑虑反问他们,会考成绩是否还应是离校考试的唯一标准,还是也应考虑学校本身的考试及其他非学术的评估?

大部分家长虽然赞同教育改革应慢慢淡化对学术成绩的过度重视,但有家长担忧,离校考试加入额外元素可能会导致孩子承受更多压力,因为他们得成为“全能学生”,不但要在笔试中考到好成绩,还得在课余项目中表现出色。

少数家长则认为,教育部既然要发展学生的全方位才能,尤其是“软技能”,就应该考虑测试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